史记汉书之比较
国学文化2025/6/5 9:13:47浏览次数:
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是中国古代两部最著名的纪传体史书,合称“史汉”,但二者在体例、内容、思想、文风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。以下是详细对比:
1. 作者与成书背景
方面 | 《史记》 | 《汉书》 |
---|---|---|
作者 | 西汉司马迁(私修) | 东汉班固(官修,后由班昭、马续补完) |
时代背景 | 汉武帝时期,思想相对开放 | 东汉光武帝后,儒家正统强化 |
写作动机 | 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” | 宣扬汉室正统,为统治者服务 |
2. 体例与内容
方面 | 《史记》 | 《汉书》 |
---|---|---|
历史范围 | 黄帝至汉武帝(约3000年,通史) | 西汉一朝(公元前206—公元23年,断代史) |
结构 | 130卷:本纪12、表10、书8、世家30、列传70 | 100卷:纪12、表8、志10、列传70(取消“世家”) |
新增内容 | — | 《百官公卿表》《地理志》《艺文志》《五行志》等 |
史料处理 | 多采民间传说,风格自由 | 严谨考据,以官方档案为主 |
3. 思想倾向
方面 | 《史记》 | 《汉书》 |
---|---|---|
历史观 | 黄老思想影响,批判性强(如揭露汉武帝弊政) | 儒家正统,维护汉室权威 |
人物评价 | 褒贬鲜明(如颂游侠、贬酷吏) | 更保守(如贬低游侠、商贾) |
对统治者的态度 | 相对客观,甚至批判(如《酷吏列传》) | 为尊者讳,多隐恶扬善 |
4. 文风与文学性
方面 | 《史记》 | 《汉书》 |
---|---|---|
语言风格 | 生动恣肆,情感充沛(“无韵之离骚”) | 典雅整饬,严谨规范 |
叙事手法 | 戏剧化描写(如“鸿门宴”“荆轲刺秦”) | 简练平实,注重史实 |
人物刻画 | 个性鲜明(如项羽、刘邦对比) | 偏重史实记录(如《霍光传》更重事件) |
5. 对后世的影响
方面 | 《史记》 | 《汉书》 |
---|---|---|
史学影响 | 开创纪传体,但后世断代史多仿《汉书》 | 奠定断代史范式,成为正史模板 |
学科贡献 | 文学性更强,影响小说、戏剧 | 典章制度记载系统,影响制度史研究 |
后世评价 | “史家之绝唱”(鲁迅) | “整齐一代之文”(刘知几) |
6. 经典篇章对比
主题 | 《史记》代表篇目 | 《汉书》代表篇目 |
---|---|---|
帝王 | 《项羽本纪》(以失败者入本纪) | 《武帝纪》(严格按帝王身份收录) |
名臣 | 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(故事性强) | 《苏武传》(突出忠君气节) |
社会 | 《货殖列传》(肯定商业) | 《食货志》(系统记录经济制度) |
边疆 | 《匈奴列传》 | 《西域传》(更详实) |
总结:互补而非对立
-
《史记》:通史开创者,思想开放,文学性极高,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。
-
《汉书》:断代史典范,体例严谨,制度记载详尽,奠定官方史学基础。
-
二者关系:
-
《汉书》武帝前部分大量沿用《史记》但加以修订(如删改《项羽本纪》为《列传》)。
-
后世史书多仿《汉书》体例,但《史记》的精神内核(如批判性)仍被推崇。
-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