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汉文学之比较
两汉文学(西汉与东汉)在继承先秦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各有发展与创新,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。以下从多个维度对两汉文学进行比较分析:
一、政治环境与文学基调
-
西汉(前202—公元8年):
建立于秦末战乱之后,初期崇尚黄老无为而治,武帝后独尊儒术。文学风格雄浑豪迈,反映大一统帝国的恢弘气象(如司马相如赋的铺张扬厉)。政治动荡(如七国之乱)也在贾谊《过秦论》中催生批判性散文。 -
东汉(25—220年):
光武帝中兴后,儒学进一步神学化(谶纬盛行),后期宦官外戚专权导致社会黑暗。文学趋向理性与批判,如王充《论衡》反谶纬,班固《汉书》更重史实考据。抒情小赋(如张衡《归田赋》)取代西汉大赋的颂美倾向。
二、辞赋的演变
-
西汉赋:
-
骚体赋:继承楚辞,如贾谊《吊屈原赋》,抒个人抑郁。
-
散体大赋:代表汉赋主流,以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为巅峰,铺陈帝王狩猎、宫苑之盛,语言华丽,体现"劝百讽一"的特点。
-
-
东汉赋:
-
抒情小赋:篇幅缩短,题材转向个人情怀与社会批判,如张衡《二京赋》讽谏奢靡,赵壹《刺世疾邪赋》揭露黑暗。
-
咏物赋:蔡邕《青衣赋》等关注日常生活,风格趋于平实。
-
三、史传文学的差异
-
西汉:司马迁《史记》为纪传体通史,以"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"为旨,人物刻画鲜活(如项羽、刘邦),笔法浪漫,充满悲剧色彩。
-
东汉:班固《汉书》为断代史,体例严谨,语言整饬,思想倾向儒家正统,如《苏武传》强调忠君气节,较《史记》少了几分民间性与批判锋芒。
四、诗歌的发展
-
西汉:
-
乐府诗初创,多庙堂雅乐(如《郊祀歌》)。
-
楚声流行(项羽《垓下歌》、刘邦《大风歌》),句式自由,情感直露。
-
-
东汉:
-
乐府民歌成熟,如《孔雀东南飞》《陌上桑》,叙事性强,反映社会矛盾(战争、婚恋)。
-
文人五言诗兴起,《古诗十九首》语言凝练,抒写人生无常,标志五言诗脱离乐府走向独立。
-
五、思想与文风
-
西汉:受道家与儒家交融影响,文学既有贾谊的忧患意识,也有《淮南子》的奇幻想象。
-
东汉:儒学独尊下,王充等倡"务实疾虚",文学更重现实关怀;后期清议之风催生政论散文(如仲长统《昌言》)。
六、代表作家对比
类型 | 西汉 | 东汉 |
---|---|---|
辞赋 | 司马相如、扬雄 | 班固、张衡、蔡邕 |
史传 | 司马迁 | 班固 |
政论/哲学 | 贾谊、董仲舒 | 王充、仲长统 |
诗歌 | 乐府初创、楚声短歌 | 《古诗十九首》、乐府民歌 |
总结
西汉文学以"大"为美,赋与史传充满开拓精神;东汉文学由宏阔转向内敛,题材下沉,批判性与抒情性增强。二者共同奠定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文体范式,对建安文学及后世影响深远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上一篇:两汉最著之文学家为谁
下一篇:试述文景时之辞赋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