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试述文景时之辞赋家

试述文景时之辞赋家

国学文化2025/7/14 9:07:44浏览次数:

试述文景时之辞赋家

文景二帝,不尚辞赋,而辞赋之兴起,转在是时。贾谊以不得志于时,有《惜誓》、《吊屈》、《原鸟》诸作,师法原玉。风气既开,邹阳、枚乘、淮南小山、严忌父子继之。贾谊、小山诸赋,尚恪守楚骚之范围,枚叔《七发》则脱胎于《天问》、《七谏》、《对楚王问》诸篇,以变化出之,跌荡怪丽,汉赋之端绪起矣。


文景时期(汉文帝、汉景帝在位期间,前180—前141年)是西汉初期的重要阶段,政治上推行“黄老无为”,经济上休养生息,文学上则处于从战国楚辞向汉大赋过渡的时期。这一阶段的辞赋家虽作品存世较少,但承前启后,对汉赋的发展具有奠基作用。以下是文景时期代表性辞赋家及其创作特点的述评:


一、贾谊:骚体赋的继承与忧患意识

  1. 生平背景
    贾谊(前200—前168年)是文帝时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,少年得志却因政治挫折被贬长沙,其赋作充满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忧思。

  2. 代表作品

    • 《吊屈原赋》:借悼屈原抒自身遭谗被贬之愤,开创“吊赋”体裁。文中“鸾凤伏窜兮,鸱枭翱翔”以比喻揭露贤愚倒置的社会现实。

    • 《鵩鸟赋》:受道家思想影响,以鵩鸟入室为喻,探讨生死命运,体现黄老哲学对文景文学的渗透。

  3. 风格特点

    • 继承楚辞骚体,句式以“兮”字连缀,情感激切。

    • 融合说理与抒情,为西汉骚体赋向散体大赋过渡的桥梁。


二、枚乘:散体大赋的先声

  1. 生平背景
    枚乘(?—前140年)历仕文帝、景帝,曾为吴王刘濞、梁孝王刘武门客,其创作标志汉赋从骚体向散体的转变。

  2. 代表作品

    • 《七发》:假托楚太子与吴客对话,以七事(音乐、饮食、车马等)启发太子,最终以“要言妙道”疗其痼疾。结构宏大,铺陈夸张,已具散体大赋雏形。

  3. 文学史意义

    • 突破骚体句式,多用排比、问答体,语言趋于散文化。

    • 主题上“劝百讽一”,为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奠定范式。


三、其他辞赋家

  1. 庄忌(严忌)

    • 作《哀时命》,模仿《离骚》抒写士不遇之悲,王逸《楚辞章句》收录,可见其骚体地位。

  2. 淮南小山

    • 《招隐士》收入《楚辞》,以“王孙游兮不归,春草生兮萋萋”写隐士之幽寂,景物描写细腻,影响后世山水诗赋。


四、文景辞赋的整体特点

  1. 题材内容

    • 以抒情言志为主,兼具哲理思考(如贾谊的道家观、枚乘的讽喻意图)。

    • 尚未完全转向西汉盛期的大赋颂美,保留楚辞的批判性与个人化表达。

  2. 形式演变

    • 骚体仍为主流,但枚乘《七发》已尝试散体化与铺陈叙事。

  3. 思想倾向

    • 受黄老思想影响,既有对命运的思考(贾谊),也有对奢靡的讽谏(枚乘)。


五、历史地位

文景辞赋家上承屈原、宋玉,下启司马相如、扬雄:

  • 贾谊的骚体赋延续了楚辞传统,强化了士人文学的现实关怀;

  • 枚乘的《七发》开创了汉大赋的体制,为武帝时期赋的繁荣奠定基础。
    这一阶段的创作,反映了汉初文学在政治宽松环境下的多元探索,是汉代文学自觉的重要开端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