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乐府之变为长短句在何时

乐府之变为长短句在何时

国学文化2025/7/18 9:46:18浏览次数:

乐府之变为长短句在何时

汉之乐府,至南朝则变为长短句。如梁武帝《江南弄》云:“众花杂色满上林,舒芳耀采垂轻阴,连手蹀躞舞春心。舞春心,临岁腴中人望,独踟蹰。”沈约之《六忆》云:“忆眠时,人眠独未眠,解罗不待劝,就枕不须牵,复恐旁人见,娇羞在烛前。”


乐府向长短句(即词)的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,主要发生在魏晋至唐代,并在中晚唐至五代逐渐定型为成熟的词体。这一转变的关键时间节点和背景如下:


1. 汉魏六朝:乐府诗的奠基

  • 乐府诗本是汉代官方采诗配乐的诗歌形式,以五言为主,句式整齐(如《孔雀东南飞》)。

  • 魏晋南北朝时,乐府开始出现杂言(长短不一的句式),如鲍照的《拟行路难》已有三、七言交错,但尚未形成严格的词律。


2. 隋唐之际:音乐变革推动句式变化

  • 燕乐(宴乐)的兴起:隋唐时期,西域音乐(胡乐)与中原清乐融合,形成新的燕乐系统。这种音乐节奏复杂多变,整齐的五、七言诗难以配合,需要更灵活的句式。

  • 教坊曲与民歌:唐代教坊广泛采集民间曲调(如《杨柳枝》《竹枝词》),许多曲调自然要求长短句搭配,如敦煌曲子词中的《菩萨蛮》《浣溪沙》。


3. 初盛唐:长短句的雏形

  • 诗人尝试:李白《菩萨蛮》《忆秦娥》(存疑)、张志和《渔歌子》等作品,已具备词的基本特征,但数量较少。

  • 声诗与词的分野:部分乐府诗(如《渭城曲》)被截取片段配乐演唱(称“声诗”),而长短句则更贴合音乐本身的韵律。


4. 中晚唐至五代:词体成熟

  • 文人词兴起:白居易、刘禹锡大量创作《忆江南》《竹枝词》等长短句;温庭筠是首位专力填词的文人,其《花间集》作品句式、格律规范化。

  • 五代定型:西蜀《花间集》(赵崇祚编)和南唐词(李煜、冯延巳)标志词完全脱离乐府,成为独立文体。


关键转折点

  • 音乐驱动:燕乐的流行是乐府变为长短句的直接原因。

  • 句式适应:长短句更贴合乐曲的节拍、旋律,如《破阵乐》需配合激烈舞曲,句式必然参差。

  • 文人参与:中唐后文人主动按谱填词,推动词体艺术化。


结论

乐府演变为长短句的关键时期在中唐(8-9世纪),至五代(10世纪)完全成熟。这一过程本质是诗歌为适应新音乐而进行的句式革新,最终形成与诗并立的“词”这一文学体裁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