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桐城派与阳湖派之梗概

桐城派与阳湖派之梗概

国学文化2025/7/24 9:50:30浏览次数:

桐城派与阳湖派之梗概

清康熙末,方苞、刘海峰为古文,皆名辉于时。其后姚鼐从海峰游,用其说,崇奉归有光而上溯欧曾,为入室弟子。学者翕然宗之,衣钵相承,递相流衍,学布天下,实清代古文之正宗。以方刘姚三人皆桐城人,故号为桐城派。其时有钱鲁思者,亦从海峰问业,每以海峰之说称于阳湖恽子居、武进张皋文,二人善之,遂尽弃其声韵考订之学而从事古文。于是阳湖之古文特盛,号曰阳湖派。按桐城派深于法,为儒士之文。阳湖派长于才,为策士之文,其面目稍有不同耳。但阳湖派之嗣起者,皆渐习于空虚,徒具面目,万首雷同,故当时学者,多厌弃之也。


一、桐城派

1. 形成与发展

  • 时间:清康熙至清末(17世纪末—19世纪)。

  • 代表人物

    • 方苞(1668—1749):创始人,提出“义法”说(“言有物”为义,“言有序”为法)。

    • 刘大櫆(1698—1780):强调“神气音节”,上承方苞,下启姚鼐。

    • 姚鼐(1731—1815):集大成者,提出“义理、考据、辞章”合一,编《古文辞类纂》确立典范。

    • 曾国藩(1811—1872):晚清中兴桐城派,融入经世之学。

2. 文学主张

  • 义法说:内容(义)与形式(法)并重,推崇唐宋八大家,反对浮华文风。

  • 雅洁:语言简洁严谨,排斥俚俗与骈俪。

  • 义理、考据、辞章合一:融合宋学(理学)、汉学(考据)与文学。

3. 影响

  • 清代散文主流,影响直至民国(如林纾、严复等)。

  • 因过于强调“法度”,后期流于僵化,遭阳湖派、湘乡派等修正。


二、阳湖派

1. 形成与发展

  • 时间:清乾嘉时期(18世纪末—19世纪初)。

  • 代表人物

    • 恽敬(1757—1817):主将,古文兼采百家,风格峻洁。

    • 张惠言(1761—1802):词学大家,古文推崇秦汉,重气势。

    • 李兆洛(1769—1841):主张骈散合一,编《骈体文钞》与桐城派抗衡。

2. 文学主张

  • 取径更广:不限于唐宋八家,兼学先秦诸子、六朝骈文。

  • 骈散交融:反对桐城派排斥骈文,主张灵活运用。

  • 重才情与气势:文风较桐城派更雄健恣肆。

3. 影响

  • 修正桐城派之拘谨,推动清代散文多样化。

  • 对近代散文革新(如龚自珍、魏源)有启发。


三、两派对比

方面 桐城派 阳湖派
渊源 宗唐宋八大家 兼采秦汉、六朝
文风 雅洁严谨 雄健恣肆
骈散态度 重散抑骈 骈散合一
代表文集 姚鼐《古文辞类纂》 李兆洛《骈体文钞》
流弊 后期僵化 部分文章失之驳杂

四、总结

  1. 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正统,强调法度与理学,影响深远但渐趋保守。

  2. 阳湖派是其修正者,拓宽取法范围,更重才情与骈散融合。

  3. 两派共同推动清代古文发展,并为近代散文变革(如“新文体”)奠定基础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