桐城派与阳湖派之梗概
一、桐城派
1. 形成与发展
-
时间:清康熙至清末(17世纪末—19世纪)。
-
代表人物:
-
方苞(1668—1749):创始人,提出“义法”说(“言有物”为义,“言有序”为法)。
-
刘大櫆(1698—1780):强调“神气音节”,上承方苞,下启姚鼐。
-
姚鼐(1731—1815):集大成者,提出“义理、考据、辞章”合一,编《古文辞类纂》确立典范。
-
曾国藩(1811—1872):晚清中兴桐城派,融入经世之学。
-
2. 文学主张
-
义法说:内容(义)与形式(法)并重,推崇唐宋八大家,反对浮华文风。
-
雅洁:语言简洁严谨,排斥俚俗与骈俪。
-
义理、考据、辞章合一:融合宋学(理学)、汉学(考据)与文学。
3. 影响
-
清代散文主流,影响直至民国(如林纾、严复等)。
-
因过于强调“法度”,后期流于僵化,遭阳湖派、湘乡派等修正。
二、阳湖派
1. 形成与发展
-
时间:清乾嘉时期(18世纪末—19世纪初)。
-
代表人物:
-
恽敬(1757—1817):主将,古文兼采百家,风格峻洁。
-
张惠言(1761—1802):词学大家,古文推崇秦汉,重气势。
-
李兆洛(1769—1841):主张骈散合一,编《骈体文钞》与桐城派抗衡。
-
2. 文学主张
-
取径更广:不限于唐宋八家,兼学先秦诸子、六朝骈文。
-
骈散交融:反对桐城派排斥骈文,主张灵活运用。
-
重才情与气势:文风较桐城派更雄健恣肆。
3. 影响
-
修正桐城派之拘谨,推动清代散文多样化。
-
对近代散文革新(如龚自珍、魏源)有启发。
三、两派对比
方面 | 桐城派 | 阳湖派 |
---|---|---|
渊源 | 宗唐宋八大家 | 兼采秦汉、六朝 |
文风 | 雅洁严谨 | 雄健恣肆 |
骈散态度 | 重散抑骈 | 骈散合一 |
代表文集 | 姚鼐《古文辞类纂》 | 李兆洛《骈体文钞》 |
流弊 | 后期僵化 | 部分文章失之驳杂 |
四、总结
-
桐城派是清代散文正统,强调法度与理学,影响深远但渐趋保守。
-
阳湖派是其修正者,拓宽取法范围,更重才情与骈散融合。
-
两派共同推动清代古文发展,并为近代散文变革(如“新文体”)奠定基础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