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子之略传及著书
商鞅(约前390年-前338年),姬姓,公孙氏,名鞅,卫国人,故称卫鞅或公孙鞅;后因功受封于商(今陕西商洛),号商君,世称商鞅。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、改革家,法家代表人物之一。
生平事迹
-
早年经历:
-
出身卫国贵族,少好刑名之学,曾为魏国相国公叔痤家臣。
-
公叔痤临终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,但未被重用。
-
-
入秦变法(前361年-前338年):
-
秦孝公发布《求贤令》,商鞅携《法经》入秦,以“霸道”说孝公,受命主持变法。
-
两次变法(前356年、前350年):
-
经济上:废井田、开阡陌,允许土地买卖;重农抑商,奖励耕织。
-
政治上:废除世卿世禄,推行军功爵制;建立县制,加强中央集权。
-
法律上:严刑峻法,连坐制,“轻罪重罚”以威慑民众。
-
文化上:焚烧《诗》《书》,打击儒家学说,推行愚民政策。
-
-
成效:秦国迅速富强,史称“商鞅相孝公,为秦开帝业”。
-
-
结局:
-
秦孝公死后,旧贵族反扑,商鞅被诬谋反,逃亡未遂,最终车裂而死,全家遭诛。
-
思想核心
商鞅属法家“重法派”,主张:
-
“法治”:强调“不别亲疏,不殊贵贱,一断于法”。
-
“农战”:认为富国强兵的根本在于农业和军事。
-
“愚民”:主张弱民、疲民、辱民,使百姓易于统治。
商鞅的著作
商鞅的学说主要保存在《商君书》(又称《商子》)中,但此书并非全由商鞅亲著,部分内容可能为后世法家学者整理补充。
《商君书》概况
-
《汉书·艺文志》载有“《商君》二十九篇”,今存二十四篇(另有残篇)。
-
核心篇章:
-
《更法》:论述变法的必要性(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”)。
-
《垦令》:鼓励开垦荒地,发展农业。
-
《农战》:强调农业和战争是国家根本。
-
《去强》《弱民》:主张削弱民众力量以加强君主统治。
-
《赏刑》:严明赏罚,轻罪重刑。
-
影响与评价
-
积极:商鞅变法奠定秦统一六国的基础,其法治思想影响后世两千年。
-
消极:极端专制、严刑酷法,被儒家批评为“刻薄少恩”(司马迁语)。
总结
商鞅是战国变法第一人,其思想与实践深刻塑造了秦国的崛起,但最终因触怒贵族而惨死。《商君书》虽非全出己手,但集中体现了其“法治”“农战”“弱民”等核心主张,是研究法家思想的重要文献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上一篇:申不害之略传及著书
下一篇:商子之富国强兵策为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