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公孙龙子之坚白论

公孙龙子之坚白论

国学文化2025/7/2 9:30:40浏览次数:

公孙龙子之坚白论

坚白论为其知觉分析论。本来“坚白石”依触觉则坚,视觉则白,而物体自身则为石、坚之性质、白之性质、及石之物质三概念集合而成。故彼从感觉上分,白石和坚石异种类。彼云:“无坚得白,其举也二。无白得坚,其举也二。”“视不得其所,坚而得其所白者,无坚也,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,无白也……”其大旨谓若无心官之作用,则但有“坚”之感觉和“白”之感觉,决不能有一个“坚白石”之知识。


公孙龙的“坚白论”(又称“离坚白”)是其名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之一,与“白马非马”共同构成名家哲学的逻辑体系。该理论通过对石头“坚”与“白”两种属性的分析,探讨事物属性与感知、概念与实在的关系,展现出中国古代哲学对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独特思考。


1. 命题的核心观点

公孙龙在《坚白论》中提出:

“坚、白、石,三,可乎?曰:不可。曰:二,可乎?曰:可。”
即:一块石头的“坚硬”“白色”和“石”本身不能同时作为三个独立概念存在(“坚”与“白”不可并存),而只能两两组合(如“坚石”或“白石”)。

关键论证

  • 感官分离

    • “白”通过视觉感知,“坚”通过触觉感知。人无法同时用眼睛看到“坚”,也无法用手触摸到“白”。

    • 故“坚”与“白”在经验中被隔离,无法同时被同一感官把握。

  • 概念独立

    • “坚”可以脱离具体的石头存在(如其他坚硬物),“白”亦然(如其他白色物)。二者是独立的属性,并非必然绑定于“石”。


2. 哲学内涵

(1)“离”的思想

公孙龙认为,事物的属性(如坚、白)可以独立于实体(石)被认知和分析,这种分离(“离”)是逻辑上的必然。

  • 与柏拉图“理念论”对比:类似西方哲学中“属性”与“实体”的区分,但公孙龙更强调属性的独立性而非共相。

(2)名实关系

  • “名”(概念)必须精确对应“实”(属性或对象)。

  • 例如,“坚石”与“白石”是两种不同的“名”,因其所指代的“实”(坚或白)不同。

(3)认识论挑战

  • 揭示人类感知的局限性:感官只能捕捉部分属性,无法同时把握全部本质。

  • 隐含对“整体性认知”的怀疑:我们无法直接认识“石”的全部本质,只能通过分离的属性逼近。


3. 争议与批评

  • 常识反驳:常人认为石头同时具备“坚”与“白”,公孙龙则否定二者在概念上的共存性,被批评为割裂现实。

  • 荀子的批判

    “惑于用实以乱名”(《荀子·正名》)
    认为公孙龙混淆了语言(名)与经验事实(实),过度依赖逻辑分析而忽视实际统一性。


4. 现代视角的解读

  • 分析哲学:类似对“感觉材料”(sense-data)的讨论,如罗素认为不同感官提供不同层面的知识。

  • 语义学:属性词(如“坚”“白”)与实体词(如“石”)的指称关系问题。

  • 认知科学:感知的模块化(视觉与触觉信息在大脑中独立处理)与公孙龙的“感官分离”有暗合之处。


5. 与“白马非马”的关联

  • 共性:均通过概念分析揭示“名”与“实”的复杂关系,强调属性的独立性。

  • 差异

    • “白马非马”聚焦复合概念的分解(形+色);

    • “坚白论”聚焦单一实体的多重属性分离(坚 vs 白)。


原文摘录(《公孙龙子·坚白论》)

“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者,无坚也;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,无白也。”
(看石头时得不到“坚”,只能得到“白”,故此时“坚”不存在;摸石头时得不到“白”,只能得到“坚”,故此时“白”不存在。)


结语

公孙龙的“坚白论”以极端逻辑化的方式,挑战了人们对事物统一性的朴素认知,其价值在于:

  1. 推动中国古代哲学对语言、逻辑和认识论的反思;

  2. 揭示感知与概念的局限性,启发后世对“名实相符”问题的深入探讨。
    尽管被批评为“诡辩”,但其对属性独立性的分析仍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,可与西方分析哲学传统对话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