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惠施之历物十事为何

惠施之历物十事为何

国学文化2025/7/1 10:00:01浏览次数:

惠施之历物十事为何

惠子之学说,如今所传,尽在《庄子·天下篇》中,原文是:惠施……历物之意曰:
(1)至大无外,谓之大一;至小无内,谓之小一。
(2)无厚不可积也,其大千里。
(3)天与地卑,山与泽平。
(4)日方中方睨,物方生方死。
(5)“大同”而与“小同”异,此之谓“小同异”。万物毕同毕异,此谓之“大同异”。
(6)南方无穷而有穷。
(7)今日适越而昔来。
(8)连环可解也。
(9)我知天下之中央:燕之北,越之南,是也。

(10)泛爱万物,天地一体也。依章太炎《明见篇》谓:(1)、(2)、(3)、(6)(7)、(8)、(9)各条论一切空间之分割区别,皆非实有。(1)、(4)、(7)各条论一切时间之分割区别皆非实有。第(5)条论一切同异皆非绝对。第(10)条为以前九种辩证之断案。


惠施“历物十事”解析

惠施(约公元前370—前310年),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,与公孙龙齐名。其思想主要见于《庄子·天下》篇所载“历物十事”(又称“惠施十事”),这些命题体现了名家的逻辑思辨和相对主义哲学。以下是十事的原文、解释及哲学意义:


一、历物十事原文及释义

  1. “至大无外,谓之大一;至小无内,谓之小一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“大一”:无限大的宇宙,无边界(类似“无穷大”)。

      • “小一”:无限小的单位,不可再分(类似“原子”或“量子”概念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探讨空间的无限性与物质的极限,体现抽象思辨。

  2. “无厚不可积也,其大千里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几何学中“面”无厚度(无体积),但可无限延展(如平面延伸千里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区分“质”(无厚)与“量”(大千里),涉及名实之辩。

  3. “天与地卑,山与泽平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从宇宙视角看,天地的高低是相对的;山与沼泽的高度可能持平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否定绝对差异,强调相对性(类似庄子的“齐物”思想)。

  4. “日方中方睨,物方生方死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太阳刚升到正中(“中方”)时已开始偏斜(“睨”);事物刚诞生时已开始消亡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运动与变化的绝对性(类似赫拉克利特“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”)。

  5. “大同而与小同异,此之谓小同异;万物毕同毕异,此之谓大同异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“小同异”:局部相似与差异(如猫与虎同属猫科,但不同种)。

      • “大同异”:万物既完全相同(皆为“存在”),又完全不同(个体唯一性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分类与共相的辩证关系,影响后世“共相”理论。

  6. “南方无穷而有穷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南方理论上无限延伸(“无穷”),但实际可抵达边界(“有穷”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有限与无限的矛盾统一(类似数学中的“无限集合”)。

  7. “今日适越而昔来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“今天出发去越国,但可以说‘昨天已到’”(因时间表述是相对的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时间的主观性与语言逻辑的诡辩(类似“忒修斯之船”悖论)。

  8. “连环可解也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连环看似不可解,但从逻辑或方法上可解开(如破坏一环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问题解决需跳出常规思维(名家擅长的“解构”式思辨)。

  9. “我知天下之中央,燕之北、越之南是也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宇宙无中心,故“中央”可设定在任何地方(如燕国以北或越国以南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空间绝对性与人类认知的相对性。

  10. “泛爱万物,天地一体也。”

    • 解释

      • 万物本质上相互关联,应平等关爱(与墨家“兼爱”相通)。

    • 哲学意义:宇宙统一性与伦理观的结合。


二、历物十事的思想核心

  1. 相对主义:否定绝对标准(如大小、高低、时间),强调视角决定认知。

  2. 逻辑思辨:通过悖论揭示语言与现实的矛盾(类似古希腊智者学派)。

  3. 名实之辩:探讨概念(“名”)与实在(“实”)的关系,为名家核心议题。


三、惠施与庄子的关系

  • 庄子虽批评名家“饰人之心,易人之意”(《天下》),但受惠施影响,其“齐物论”与惠施的相对主义高度契合。

  • 两人既是论敌又是挚友,惠施死后,庄子慨叹“自夫子之死也,吾无以为质矣”(《徐无鬼》)。


四、历史评价

  • 贡献:推动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,其命题比肩古希腊悖论(如芝诺悖论)。

  • 局限:部分命题被儒家批评为“诡辩”,因脱离实用伦理而逐渐湮没。

惠施的“历物十事”是中国哲学史上罕见的抽象思辨典范,虽因学派衰微未成主流,但其对相对性、语言逻辑的探索至今仍有启示。
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