墨子略传及著书
第一组——自《亲士》至《三辩》,凡七篇,皆系伪造。前三篇全无墨家口气,后四篇乃根据墨家余论所作。
第二组——《尚贤》、《尚同》、《兼爱》、《非攻》各三篇,《节用》两篇,《节葬》一篇,《天志》三篇,《明鬼》一篇,《非乐》一篇,《非命》三篇,《非儒》一篇。凡二十四篇,大抵皆墨者演墨子之学说而作。
第三组——《经》上下,《经说》上下,《大取》、《小取》六篇,非墨子作,亦非墨者记墨子学说之书,乃惠施、公孙龙之“别墨”所做,因此六篇决非墨子时代所能发生。
第四组——《耕柱》、《贵义》、《公孟》、《鲁问》、《公输》五篇,如儒家之《论语》,为墨家后人记载墨子一生言行者。
第五组——自《备城门》以下至《杂守》,凡十一篇,所记皆为墨家守城备敌之方法,于哲学无关。
研究墨学者,可先读二四两组,后读第三组。其余二组,不必细读。
墨子略传及著书
一、墨子略传
墨子(约公元前468年—前376年),名翟(dí),战国初期鲁国人(一说宋国人),墨家学派创始人,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、哲学家、科学家、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。
墨子出身平民,早年习儒,后因不满儒家礼乐之繁冗与贵族倾向,自立学派,倡导“兼爱”“非攻”等思想。他一生奔走列国,止战扶弱,曾成功劝阻楚国攻宋(“止楚攻宋”),并组织墨家弟子参与防御战,以“墨守”闻名。墨家团体纪律严明,崇尚实践,主张“节用”“节葬”,反对奢侈浪费。
墨子晚年事迹不详,其学派在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“显学”,但秦汉后逐渐衰微。
二、墨子著书
《墨子》是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,由墨子及其弟子、后学编纂而成,现存53篇(原71篇),内容涵盖哲学、逻辑、政治、科技、军事等,大致分为五类:
-
核心思想(10篇)
-
《尚贤》《尚同》《兼爱》《非攻》《节用》《节葬》《天志》《明鬼》《非乐》《非命》
-
阐述墨家十大主张,以“兼爱”(无差别之爱)和“非攻”(反对不义战争)为核心。
-
-
逻辑与科学(6篇)
-
《经上》《经下》《经说上》《经说下》《大取》《小取》
-
统称“墨辩”,包含中国最早的逻辑学(名学)体系,以及几何学、光学(如小孔成像)、力学等科学探索。
-
-
防御战术(11篇)
-
《备城门》《备高临》等,详述守城技术,反映墨家的军事实践。
-
-
语录与故事(如《耕柱》《贵义》《公输》)
-
记录墨子言行,展现其人格与论辩技巧。
-
-
其他篇章
-
部分内容可能为后学增补,如《亲士》《修身》等。
-
三、历史影响
-
思想贡献:提出“兼爱”“非攻”的平等理念,强调功利主义(“兴天下之利”),反对宿命论。
-
科技成就:墨家科学思想超前,但未被后世继承。
-
逻辑学:墨辩与古希腊逻辑、印度因明学并称古代三大逻辑体系。
《墨子》因汉代独尊儒术而长期湮没,至清乾嘉学派始重受重视,近代更因其科学民主精神被重新评价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上一篇:孟荀性论所以不同之点
下一篇:墨子是否为宗教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