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孟荀性论所以不同之点

孟荀性论所以不同之点

国学文化2025/6/30 9:04:07浏览次数:

孟荀性论所以不同之点

孟子将“性”字包含一切“善端”,如恻隐之心之类,故谓性善。荀子将“性”包含一切“恶端”,如好利之心,耳目之欲之类,故谓性恶。此皆由于根本观点不同之故。孟子又以为人性含有“良知良能”,故谓性善。荀子又否认此说。彼云:“夫工匠农贾,未尝不可以相为事也,然则未尝能相为事也。用此观之,然则可以为,未必为能也。虽不能,无害可以为。然则能不能之与可不可,其不同远矣。”例如:“目可以见,耳可以听。”但是可以见未必就能见得明,可以听未必就能听得聪,此皆驳孟子“良知良能”之说。


孟子主张“性善”,荀子主张“性恶”,二者虽同属儒家,但对人性的根本看法截然不同。其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:


一、对“性”的定义不同

学者 孟子(性善论) 荀子(性恶论)
性的内涵 指人区别于禽兽的道德本性(仁义礼智之端) 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(生理欲望、情感冲动)
核心观点 “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”(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) “人之性恶,其善者伪也”(《荀子·性恶》)
论证方式 通过“孺子入井”等事例证明人天生有恻隐之心 通过社会争夺、暴乱等现象证明顺性必致恶

根本分歧
孟子认为人性特指人之所以为人的道德属性(“人禽之辨”),而荀子认为人性是生物性的自然欲望(“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”)。


二、善的来源不同

维度 孟子 荀子
善的根源 内在固有(“仁义礼智,非由外铄我也,我固有之也”) 外在教化(“必将有师法之化,礼义之道,然后出于辞让,合于文理”)
实现途径 扩充本心(“凡有四端于我者,知皆扩而充之”) 改造本性(“化性起伪”)
关键概念 “良知良能” “积伪成善”

关键区别

  • 孟子认为善是“发现”(唤醒本心),荀子认为善是“制造”(通过礼法约束和教育塑造)。

  • 孟子强调道德自觉,荀子强调社会规范。


三、政治哲学的分野

领域 孟子(性善) 荀子(性恶)
治国理念 仁政王道(统治者以德感化) 隆礼重法(礼义教化+法律约束)
君臣关系 “民贵君轻”,强调道德约束 “君者,仪也”,强调制度权威
法律作用 次要手段(“徒法不能以自行”) 必要工具(“明礼义以化之,起法正以治之”)

政治影响

  • 孟子思想倾向道德理想主义,成为后世儒家正统。

  • 荀子思想更具现实主义色彩,为汉代“外儒内法”提供理论基础。


四、教育观的差异

方面 孟子 荀子
教育目标 唤醒本心(“学问之道无他,求其放心而已”) 改造本性(“木受绳则直,金就砺则利”)
方法侧重 内省自得(“反身而诚”) 外在规范(“师法之化”)
经典比喻 “牛山之木”(本性被遮蔽,需养护) “枸木必待櫽栝烝矫然后直”(需强制矫正)

教育哲学
孟子属“内发论”,荀子属“外铄论”。


五、后世评价与思想史意义

  1. 孟子的优势

    • 被宋明理学奉为正统,因其强调道德主体性,契合儒家“成圣”理想。

    • 对心学(陆王)影响深远。

  2. 荀子的价值

    • 更贴合社会治理的现实需求,启发了董仲舒、王安石等务实派儒家。

    • 现代学者认为其性恶论对制度设计有警示意义(如权力制衡)。


总结:根本对立与互补可能

对立点 孟子 荀子
人性本质 道德善端 自然欲望
秩序基础 内在良知 外在礼法
终极理想 复归本心 改造本性

辩证视角
二者看似对立,实则互补:

  • 孟子为道德建立形上根基,荀子为治理提供现实方案。

  • 正如徐复观所言:“孟子给人以上升的力量,荀子给人以前进的轨道。”

在当代语境中,孟荀之辨可转化为“道德理想与社会规范”的平衡问题,二者共同构成儒家思想的完整维度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