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辩者二十一事为何

辩者二十一事为何

国学文化2025/7/2 9:32:03浏览次数:

辩者二十一事为何

《庄子·天下篇》载有桓团、公孙等之辩说二十一则:
(1)卵有毛。
(2)鸡三足。
(3)郢有天下。
(4)犬可以为羊。
(5)马有卵。
(6)丁子有尾。
(7)火不热。
(8)山出口。
(9)轮不蹍地。
(10)目不见。
(11)指不至,至不绝。
(12)龟长于蛇。
(13)矩不方,规不可以为圆。
(14)凿不围枘。
(15)飞鸟之影未尝动也。
(16)镞矢之疾,而若不行不止之时。
(17)狗非犬。
(18)黄马骊牛三。
(19)白狗黑。
(20)孤驹未尝有母。
(21)一尺之棰,日取其半,万世不竭。
胡适将此二十一事分为四组:第一论空间时间一切区别都非实有:(3)、(9)、(15)、(16)、(21)。第二论一切同异都非绝对,此组又分两层:
(甲)从“自相”上看来,万物毕异:(13)、(14)、(17)。
(乙)从“共相”上看来,万物毕同:(1)、(5)、(6)、(12)。
第三论知识:(2)、(7)、(10)、(11)、(18)。

第四论名:(4)、(19)、(20)。


“辩者二十一事”是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惠施提出的二十一个哲学命题,旨在探讨逻辑、语言与现实的复杂关系。这些命题载于《庄子·天下》篇,以悖论式表述展现名家“合同异”的思辨特点。以下是二十一事的具体内容及简要解析:


1. 卵有毛

命题:蛋(卵)是有毛的。
解析:强调潜在与现实的同一性。蛋虽无毛,但能孵出有毛的禽类,故可认为毛已“潜在”于卵中。

2. 鸡三足

命题:鸡有三只脚。
解析:可能将“鸡足”作为抽象概念(一)与具体两只脚相加,得出“三”。体现名家的概念分割思维。

3. 郢有天下

命题:楚国郢都包含天下。
解析:以“部分包含整体”的逻辑,强调空间划分的相对性。或暗指政治中心即“天下”所在。

4. 犬可以为羊

命题:狗可以被称为羊。
解析:名称是人为约定,若最初称犬为“羊”,则“犬即羊”。揭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。

5. 马有卵

命题:马是卵生的。
解析:可能借马与某些卵生动物的共性(如胚胎发育),质疑分类的绝对性。

6. 丁子有尾

命题:蛤蟆(楚人称“丁子”)有尾巴。
解析:蛤蟆的蝌蚪阶段有尾,成体无尾,但名家认为其生命全程“有尾”。

7. 火不热

命题:火本身不热。
解析:“热”是人的主观感受,非火固有属性。区分客观存在与主观体验。

8. 山出口

命题:山从口中生出。
解析:或指“山”之名源于人口所言,强调语言对现实的建构作用。

9. 轮不蹍地

命题:车轮不接触地面。
解析:车轮与地面接触的仅是瞬间的点,而非整体,类似芝诺“飞矢不动”的悖论。

10. 目不见

命题:眼睛看不见。
解析:视觉需光、神经传导等条件,单靠眼睛无法完成“见”的行为。

11. 指不至,至不绝

命题:概念无法完全指代实在,即使指代也无法穷尽。
解析:揭示语言与对象之间的鸿沟,如“树”无法涵盖每一棵树的全部特性。

12. 龟长于蛇

命题:乌龟比蛇长。
解析:可能从寿命(龟寿长)或特殊形态(如巨龟)角度比较,挑战常规标准。

13. 矩不方,规不可以为圆

命题:矩尺画不出绝对的方,圆规画不出绝对的圆。
解析:工具只能逼近几何理想,批判绝对标准的不可达性。

14. 凿不围枘

命题:榫眼(凿)无法完全包围榫头(枘)。
解析:强调微观上必有缝隙,否定“完全契合”的可能性。

15. 飞鸟之影未尝动也

命题:飞鸟的影子未曾移动。
解析:影子由无数静止瞬间构成,类似芝诺“飞矢不动”的运动悖论。

16. 镞矢之疾,而有不行不止之时

命题:飞箭既不行也不止。
解析:运动是“行”与“止”的矛盾统一,体现辩证逻辑。

17. 狗非犬

命题:狗不是犬。
解析:古语“犬未成豪曰狗”,从名实差异论证分类的主观性。

18. 黄马骊牛三

命题:黄马、骊(黑)牛合称“三”。
解析:将两个个体(黄马、骊牛)与集合概念(“二者”)相加,得出“三”。

19. 白狗黑

命题:白狗是黑色的。
解析:或指狗的眼珠为黑,或强调颜色命名的相对性(如光线变化)。

20. 孤驹未尝有母

命题:孤驹不曾有母亲。
解析:“孤驹”定义即无母之驹,若曾有母则非“孤”,属语义悖论。

21. 一尺之棰,日取其半,万世不竭

命题:一尺长的木棍,每日截半,永远分不尽。
解析:最早的物质无限可分思想,体现对空间连续性的深刻认识。


思想价值

  1. 逻辑思辨:通过悖论揭示语言、概念与现实的矛盾,推动中国古代逻辑学发展。

  2. 相对主义:否定绝对分类,强调差异的流动性(如“合同异”)。

  3. 批判常识:挑战感官经验,追问现象背后的逻辑本质。

争议与批评

儒家、道家等学派批评名家“饰人之心,易人之意”(《庄子·天下》),认为其命题脱离实际。但惠施的思辨深刻影响了后世玄学与禅宗公案的思辨风格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