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国学文化 > 试述清代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

试述清代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

国学文化2025/4/8 9:13:11浏览次数:

试述清代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

(一)清初王学盛行,王船山、黄梨洲皆初治王学,后反王学者。
(二)康乾之际,定程朱尊一之功令。陆王之学,遂被目为异端,无人过问。
(三)乾嘉之时,经师蔚起,厌弃理学。于是汉学大放异彩,渐有统一学界之势。
(四)道光至光绪年间,今古文之争甚剧。
(五)光绪甲午至甲辰十年间,新学输入甚广,今古文之争息,而以经文比附新语之诡辩学派,如廖平、康长素等出焉。

(六)宣统年间,学者醉心欧美文化,是为大蜕化之时代。


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,呈现出从经世致用考据实证,再到中西会通的演进轨迹,其间交织着政治变革、民族矛盾与西学冲击的多重影响。以下分阶段详述其发展大势:


一、清初(1644-1683):经世实学主导

时代背景

  • 明亡清兴的鼎革之变

  • 士人反思"空谈误国",批判理学末流

思想特征

  1. 批判理学空疏

    • 顾炎武倡"经学即理学"(《与施愚山书》),反对"舍经学以言理学"

    • 颜元抨击程朱"半日静坐,半日读书"为"虚花无用"(《存学编》)

  2. 提倡经世致用

    • 黄宗羲《明夷待访访录》提出"天下为主,君为客"的民主思想

    • 王夫之《读通鉴论》主张"理在气中",发展唯物哲学

  3. 边疆史地研究兴起

    • 梁份《西陲今略》考察西北边防

    • 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》详析军事地理

局限

  • 清廷文化高压(文字狱)迫使学者转向考据

  • 经世思想未能转化为制度实践


二、乾嘉时期(1736-1820):考据学鼎盛

政治环境

  • 文字狱频发(如吕留良案)

  • 《四库全书》编纂(1773-1782)兼有整理与禁毁

学术特点

  1. 吴派与皖派的分野

    学派 代表人物 治学特点 代表作
    吴派 惠栋 "凡汉皆好" 《九经古义》
    皖派 戴震 "由词通道" 《孟子字义疏证》
  2. 科学方法论成熟

    • 钱大昕"实事求是,不主一家"(《廿二史考异》)

    • 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创"因声求义"训诂法

  3. 科技整理成就

    • 阮元《畴人传》总结历代天文算学

    • 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增补医药知识

内在矛盾

  • 考据精微但脱离现实

  • 戴震"理存于欲"的哲学被主流忽视


三、道咸以降(1821-1860):今文经学复兴

社会危机

  • 鸦片战争(1840)暴露制度缺陷

  • 太平天国(1851-1864)冲击儒家秩序

思想转型

  1. 常州学派崛起

    • 庄存与《春秋正辞》重启公羊学研究

    • 刘逢禄《公羊何氏释例》阐发"张三世"说

  2. 经世思潮再现

    • 龚自珍"更法""改图"呼吁(《乙丙之际箸议》)

    • 魏源"师夷长技以制夷"(《海国图志》)

  3. 边疆史地学新变

    • 张穆《蒙古游牧记》回应沙俄扩张

    • 何秋涛《朔方备乘》研究中俄关系

过渡性特征

  • 今文学为变法提供理论依据

  • 仍囿于"西学中源"认知局限


四、同光时期(1861-1908):中西学术碰撞

洋务运动影响

  1. 翻译运动

    • 江南制造局译《化学鉴原》(1871)

    • 傅兰雅、徐寿创化学元素命名法

  2. 新式教育

    • 京师同文馆(1862)设天文算学馆

    • 严复译《天演论》(1898)引入进化论

  3. 体用之争

    • 张之洞"中体西用"(《劝学篇》)

    • 郑观应主张"商战"(《盛世危言》)

思想分化

  • 保守派(倭仁)坚守"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"

  • 改革派(郭嵩焘)呼吁"循习西洋政教"


五、清末(1901-1911):新学体系形成

制度变革

  • 废科举(1905)终结经学时代

  • 《钦定学堂章程》(1904)确立近代学科分类

学术转型

  1. 国学保存运动

    • 章太炎"用国粹激动种性"

    • 刘师培《国学发微》重构学术史

  2. 西方社会科学传入

    • 梁启超引入"民族""国家"概念

    • 王国维运用康德哲学研究《红楼梦》

  3. 科学体制化

    • 中国地学会(1909)成立

    • 詹天佑建成京张铁路(1909)


变迁规律与历史影响

  1. 内在理路

    • 从"通经致用"到"科学实证"的认知进化

    • 儒学权威逐渐让位于多元知识体系

  2. 外部冲击

    • 西学东渐加速传统学术解构

    • 民族危机催生文化自觉

  3. 现代遗产

    • 考据学奠定现代人文学科方法基础

    • 经世精神融入近代改革思想

梁启超在《清代学术概论》中的总结尤为精辟:"清代学术,前半期为'宋学'反动,后半期为'汉学'反动,而西洋思想之输入,则为其最后之反动。"这一嬗变过程,实为中国学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缩影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