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扩走国学,专注于成语、字典、词典查询的国学网站平台,涵盖丰富的国学知识,帮助用户轻松学习成语、汉字和词语,提升国学素养。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中国国学文化 > 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

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

中国国学文化2024/10/31 10:14:58浏览次数:

人心惟危,道心惟微

按照《周易》中的“阴阳”观念,任何“活力”都必须来自于两股相反相成的力量之间的碰撞。 仅有一个方面,或者其中一方以绝对的强势压倒了另一方,都不会产生良性的运动和变化,从而丧失了活力,变成了一潭死水。 正所谓“孤阴不生,孤阳不长”。所以说,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,都必须有制约其无限发展的一方。 打个比喻:草原上的兔子如果没有狼来制约,那么兔子无限繁殖下去,迟早要把草原给吃光的。 同样,没有兔子,狼也就不能活下来。 所以,狼和兔子就是互相依存,互相制约。“声一无听,物一无文,味一无果,色一不讲。”(《国语·郑语》)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,都不能造就下一代。 惟有男女的结合,才能“生”。 而惟有“生”才是“天地之大德”。
自然如此,社会如此,人生亦如此。《尚书》中说:“人心惟危,道心惟危。”危则难安,微则难明。 人心何以“危”? 正是缺少了对立面的“威胁”,人心才有堕落的危险,所以说“危”。 道心何以“微”? 是因为人类的劣根很难认识到这种“阴阳”纠缠的微妙之处,所以说“微”。 人活一生,其实都是在这“危”与“微”的途中行走,如何在这“危”与“微”的途中,减少坠入危途的机会?如何使“危者安,微者著”?这正是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大问题。
《孟子·告子下》中有一段几乎众人皆知的文字: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乱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 人恒过,然后能改;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 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。 然后知生于忧患,而死于安乐也。
为什么人在忧患的环境中却能生,而在舒适的环境中却会死去呢? 原因很简单,忧患的环境让人始终感觉到有“对立面”在威胁他,让他始终不敢懈怠。 所以,他的神经是紧张的,他的头脑是灵活的。 可惜的是,人一旦感觉不到这种威胁,进入到声色犬马的“享乐”中去,就只能是灭亡了。 这里所谓的“生于忧患”,不是说人必须到“苦难”中挣扎一番,然后就会一劳永逸地“坚强”了。
比如,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,不能不说他没有经历过苦难的磨炼。 可是,后期他为什么贪恋女色,变成一个昏君了?前后差别如此之大,让人很难相信是同一个人。其实很简单,人性在一种松弛的局势中变得堕落了。 所以说,让人时刻有忧患之心,还不如让其置身于紧张、忧患的环境当中去,让他始终感觉到威胁;要让人奋斗,也没有必要说一些无关痛痒的大道理,还不如时刻让他有压力。
据说在公元999年的时候曾经出现过一次恐怖大预言。 那时,社会各阶层关于末日的传说和预言使基督教世界确信:公元999年12月31日午夜,世界将会毁灭。 毁灭时,基督将亲临世间对人类进行“末日审判”,好人可升入天堂,坏人将被打入十八层地狱。 于是,高利贷者免除了别人的欠款,偷猎者向庄园主承认了自己的非法行为,而贵族则一反常态允许他们继续“偷猎”,富人们把华丽的外衣赠送给穷人并慷慨地供养乞丐,人们忘记了旧怨新仇、尊卑贵贱和出身门第……可是,当那个令人胆战心惊的时刻过去后,虚惊一场的人们又回归了中世纪的生活节奏。 商人不再免费赠送他们食品,业主想方设法收回散失的财物,高利贷者重新登门讨债……①
这也许就是“人心惟危”。 它的危险性在于:一旦所面临的局势松弛,一旦没有了对立面的威胁,人性就会趋于堕落。 一些伟大的人物都对这一点非常警惕,所以他们非常喜欢斗争。康熙皇帝在晚年的时候就因为没有了竞争对手而黯然神伤。毛主席不也说过吗?“与天斗其乐无穷,与地斗其乐无穷,与人斗其乐无穷。”“斗争”并不是一个贬义的词语,而是充满了鲜活和动力的字眼。一个民族是如此,一个人更是如此。民族缺乏了“斗争”精神,丧失了忧患意识,就会裹步不前;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斗争,可能就会玩物丧志。 在现实生活中,我们也看过太多这样的例子。一个人每天都忙忙碌碌、来去匆匆,但精神和身体却很健康。 有一天,你让他停下来好好休息,结果他无所事事,反而得了重病。 一个男人非常爱他的妻子,生怕她吃苦,把她当作“花瓶”摆放在家里,结果她的妻子却有了外遇。 此番种种,都不过应了一句民间俗语:闲人多出横事。
有一个寓言是这么讲的:说是有一个乡下的老人在山里打柴时,拾到一只个子小小、样子怪怪的鸟。 那只怪鸟和出生刚满月的小鸡一样大小,也许因为它实在太小了,还不会飞,老人就把这只怪鸟带回家给小孙子玩耍。
老人的孙子很调皮,他将怪鸟放在小鸡群里,充当母鸡的孩子,让母鸡养育着。 母鸡没有发现这个异类,全权负起一个母亲的责任。
怪鸟一天天长大了,后来人们发现那只怪鸟竟是一只鹰。 人们担心鹰再长大一些会把鸡吃掉,然而人们的担心是多余的,那只一天天长大的鹰和鸡相处得很和睦,只是当鹰出于本能在天空展翅飞翔再向地面俯冲时, 鸡群才会出于本能地产生恐慌和骚乱。
时间久了,村里的人对于这种鹰、鸡同处的状况越来越看不惯。 如果哪家丢了鸡,首先就会怀疑那只鹰。 要知道鹰终归是鹰,生来是要吃鸡的。 越来越不满的人们一致强烈要求:要么杀了那只鹰,要么将它放生,让它永远也别回来。 因为和鹰相处的时间长了,有了感情,这一家人自然舍不得杀它,他们决定将鹰放生,让它回归大自然。
然而,他们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法让那只鹰重返大自然。 他们把鹰带到很远的地方放生,过不了几天那只鹰又飞回来了。 他们驱赶它不让它进家门,他们甚至将它打得遍体鳞伤……许多办法试过了都不奏效。 最后他们终于明白:原来鹰是眷恋它从小长大的家园,舍不得那个温暖舒适的窝。
后来村里的一位老人说:“把鹰交给我吧,我会让它重返蓝天,永远不再回来。”老人将鹰带到附近一个最陡峭的悬崖绝壁旁,然后将鹰狠狠地向悬崖下的深涧扔去,就像扔一块石头。 那只鹰开始也如石头般向下坠去,然而快要到涧底时它终于展开双翅托住了身体,开始缓缓滑翔,然后轻轻拍了拍翅膀,就飞向蔚蓝的天空,它越飞越自由舒展,越飞动作越漂亮,这才叫真正的翱翔,蓝天才是它真正的家园啊! 它越飞越高,越飞越远,渐渐变成了一个小黑点,飞出了人们的视野,永远地飞走了,再也没有回来。老鹰如此,人又何尝不是如此?
① 杜卫东:《世纪之泣——战胜艾滋病》,载《新华文摘》,1996年第9期,总213期。
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
相关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