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赋之变为排偶始于何时
关于词赋之变为排偶(即骈俪化)的起源,学界历来有不同观点,但大致可梳理出以下发展脉络:
一、先秦萌芽期
-
《诗经》《楚辞》中的对偶
先秦文献中已出现自然对偶,如《诗经》"昔我往矣,杨柳依依;今我来思,雨雪霏霏",《离骚》"制芰荷以为衣兮,集芙蓉以为裳",但属修辞现象,非文体自觉。 -
诸子散文的排比
《孟子》《荀子》等善用排比句式,为后世骈化奠定基础。
二、两汉酝酿期
-
汉赋的骈化倾向
司马相如《子虚赋》、班固《两都赋》等已出现工整对句,如"左苍梧,右西极;丹水更其南,紫渊径其北"(《上林赋》),但整体仍以散为主。 -
东汉班张崔蔡
班固《答宾戏》、张衡《归田赋》等篇骈句比例显著增加,蔡邕碑铭文尤重对仗,被视为"骈文初祖"(孙梅《四六丛话》)。
三、建安至西晋关键转型期
-
建安文学的自觉
曹丕《典论·论文》提出"诗赋欲丽",曹植《洛神赋》"翩若惊鸿,婉若游龙"等句显示对偶技巧成熟。 -
太康文学的铺陈
陆机《文赋》不仅理论倡导"其会意也尚巧,其遣言也贵妍",其《豪士赋序》等实践已近通篇骈偶,标志骈赋成型。
四、南朝骈赋鼎盛期
-
刘宋颜谢
谢灵运《山居赋》、颜延之《赭白马赋》严格遵循"四六"句式。 -
永明声律论推动
沈约"四声八病"说促使骈赋音韵规范化,如江淹《恨赋》《别赋》成为骈赋典范。
五、关键时间节点争议
-
清代孙梅认为:"西汉始萌,建安成体,陆机扬波,永明极轨。"
-
刘师培《中国中古文学史》指出:"建安之世,七子继兴,偶有撰著,悉以排偶易单行。"
-
现代学者谭家健主张:"骈赋形成于西晋,成熟于刘宋,至徐庾体方臻完善。"
六、演变动因
-
汉字单音独体特性
-
魏晋文学自觉意识
-
南朝门阀贵族审美
-
科举考试要求(唐代律赋)
综上,词赋骈偶化始于东汉,关键转型在建安至西晋,南朝完成体制定型。这一过程与五言诗律化同步,共同构成中国文学形式美学的重大转折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投稿及网络搜集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QQ:37996619(同微信)举报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
上一篇:汉武帝时之散文作家为谁
下一篇:扬雄班固张衡之文如何